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重指数
本文是对“MedTune:在超过一百万亚洲人群中研究得出的身高体重指数(BMI)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”一文的简评。
去年年底,曾经写了一篇日志“体重控制在多少最合适?”,来源数据是NEJM2010上的一篇研究体重指数(BMI)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,研究的对象是白人。该文的结论是,白种人的最适BMI是20.0-24.9,这刚好与他们的BMI的推荐区间一样。因为包括中国人口的东亚人群的推荐BMI的上下限都比白人均小1,故而,我推测,我朝人民的最适的体重指数范围可能是19-23.9。但是现在的一篇基于东亚人群的研究的结果告诉我,我的推断错了。对于东亚人而言,死亡风险最小的BMI范围是22.6-27.5之间,也就是说,相比较白种人而言,我们可以稍胖点儿。
这个结论违背我们的传统认识。我原以为东亚人口的BMI制定范围是经验医学的产物,因为我依稀记得,上课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为什么东亚人的BMI推荐值的上下限要比欧美人低1个单位时,说东亚人素食相对较多,体型较为单薄,故而相比较欧美的参考值要放低1个单位。我当时在想,是不是东亚人更加崇尚“以瘦为美”,这个BMI推荐范围不仅指导我们追求健康,还有审美的诉求。但这样的说法和想法是不确切的,我国人口的BMI制定显然不是这么草率。2003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了《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指南(试行)》,在这个指南里明确说明了“正常体重”的BMI的范围取18.5~23.9之间的依据。该参考值是基于包括24万成年中国人的数据的汇总(参考文献9,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),体重指数超过24的人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显著提高。
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BMI?难道是说,体重超出了正常范围,尽管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提高,但死亡率却不会提高?或者我们取一个中庸的范围,就是两者都不得罪,取22.6~23.9这个狭窄的区间?答案当然不是这样子,也不会这么简单。
NEJM 2011这个研究存在缺陷。从他们的数据看(上图:横轴是体重指数;纵轴是死亡风险,风险最小的定义为1,其他的风险都是它的倍数),东亚人似乎更容易耐受肥胖,但不能耐受低体重(相对比正常范围,体重增加死亡风险增加不多;但是体重低于正常,死亡风险缺增加很多)。作者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人群没有排除慢性病患者,因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的体重往往会发生下降,这部分人群死亡风险显然要提升。但是因为没有予以排除,故而把这部分死亡风险都计算到体重过低的头上去了。反过来说,体重超过正常体重范围,这部分人心宽体胖,吃嘛嘛香,相比较而言,健康人群的比例较高,故而死亡风险要下降。
说到底,数据只是一个参考范围(甚至有时候参考价值还很有限)。我们还是该干啥干啥,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就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