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 Clin Oncol. 2012 Dec 26; DOI: 10.1200/JCO.2012.42.9936
这是来自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陈敏山教授课题组的研究结果。
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对肝癌临床治疗的探索绝对值得称道:
- 小肝癌的疗效方面,他们首次发现射频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相当(Ann Surg 2006);
- 手术切除肝癌的的切缘宽度问题上,他们发现2 cm宽的切缘是必须的(Ann Surg 2007);
- 他们最近又发现,化疗栓塞治疗中,明胶海绵的应用不是必须,但化疗药物需要选择3种药物联合,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一种药物(J Natl Cancer Inst 2012)。
回到本研究,这次他们需要比较的是,对于中期肝癌而言,哪种局部治疗方式更优秀,是单用经皮射频消融(RFA)治疗就够了,还是需要在射频基础上加介入栓塞治疗(TACE)。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,早在2008年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一个课题组曾经在探讨这个问题,他们在3 cm以上的肝癌发现,射频联合介入治疗优于射频或介入治疗单用,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杂志上。但遗憾的是,因为学术或非学术的原因,这篇文章最终被撤稿了。
现在陈敏山课题组重拾这个研究,显然有他的重要之处。两种治疗的适应范围稍有差别,在AASLD指南上,射频适合于早期的小肝癌,而介入治疗适合于中期的肝癌。作为局部治疗,两者对中等以上的肿瘤的局部控制都有所欠缺。而将两者联合应用,理论上讲,介入治疗降低了肿瘤的血供,在后续的射频治疗中,可以减少血流引起的热量丢失从而射频治疗不彻底的问题。
这是一个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。189名肝癌患者参与了本研究,纳入标准主要是:如为单个肿瘤,肿瘤直径不超过7 cm;如为多个肿瘤,肿瘤个数不超过3个且每个肿瘤的直径不超过3 cm。此外,肿瘤未侵犯了门静脉和肝静脉及其主要分支。超声影像学上,肿瘤的生长的部位适合于经皮射频治疗。另外,肝功能为Child A级或B级。按照1:1的比例,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进行了分层随机。联合治疗组的患者,射频治疗在介入治疗后两周内进行。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中位随访了36个月,在随访过程中,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了后续治疗:简单讲,如果影像学显示为不全消融,则再次行消融治疗;如果再次消融后仍能发现活的病灶,则行介入治疗。分析方式为intention-to-treat方式。
如下图所示,联合治疗可以获得更优的总体生存率,联合组的1年、3年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92.6%、66.6%和61.8%,而对照组则分别为85.3%、59.0%和45.0%(HR=0.525,P=0.002);联合组无复发生存率也更优(HR=0.575,P=0.009)。
读者的疑问在于,在介入基础上增加射频治疗是否增加副作用。这方面作者的报道是,两组均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死亡,两组的各个副作用的比例也没有统计学差异。
预后因素方面,与总体生存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:治疗分组、肿瘤大小、肿瘤个数;与无复发生存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:治疗分组和肿瘤个数。
整体而言,这是一个经验驱动的研究,因为从直觉上讲,两者的联合应用应该可以提高疗效,现在有了数据的支持,并且,联合治疗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出现。
Full citation: Peng ZW et al: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or Without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: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. J Clin Oncol 2012, 10.1200/JCO.2012.42.9936.